踩著改革開放的時代鼓點,科學城集團迎難而上,幾經淬火,走過了復雜曲折的40年歷程。
站在時空的坐標系上看,“建”,是集團成長的起點。在那個白手起家的年代,集團以發展廣州開發區建設業務為主,而后如同一棵茁壯成長的大樹,不斷擴展其枝椏,汲取市場經濟的陽光雨露,形成了如今多元化的主營業務。
40年上下求索,集團的“變”與“不變”,折射出國企改革的深刻軌跡,彰顯了在時代洪流中的變革與堅守。
起步階段:一業為主、多種經營
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大開發、大建設的廣州開發區,正是高校畢業生放飛青春、追逐夢想的大好天地。對于建筑領域的人才而言,這里能夠將所學知識化為城市藍圖,更是令人熱血澎湃的成長舞臺。
科學城集團高級總監葉建新,在1988年從華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后,正是在最好的青春年華,奔赴欣欣向榮的開發區,入職了科學城集團的前身——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開發總公司(以下簡稱“建總”),來到開發區建設一線。
“我第一次進入開發區時,乘坐中巴來到開發區路口,就看到進入開發區的大路——夏港大道,非常寬敞,在當時看來特別震撼。”葉建新回憶道。夏港大道號稱“廣州最寬第一路”,超前設計了六車道。當他走在寬闊的馬路上,看著兩邊的芭蕉地和吹沙填土的工地,“瞬間感覺廣闊天地,大有作為”。
葉建新加入了建總下屬的廣州開發區房地產公司。那時,建總剛起步4年,探索“一業為主、多種經營”模式,即以履行廣州開發區區域規劃和建設的職能為主,同時進行多種經營,包括進出口貿易、工業實業開發、電力等,不斷拓展業務范圍。
這一年,房地產業已成為建總重要的業務板塊,不僅在區內建設了各類商品房,以青年路為軸線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生活小區,同時還外拓到了天河區乃至越秀區法政路、小北路的房建工作。
廣州開發區房地產公司員工留影。建總當時吸引了很多富有朝氣的年輕人。葉建新記得,當時一同入職的有四五人,有剛畢業的大學生,也有從其他設計院跳槽來的專業人才。
一個個項目如星火燎原,映照出建總在房地產業大膽“開疆拓土”的黃金年代。1992年,建總成立了全區首家中外合資房地產企業——廣州建豐房地產公司,主要業務是興建、經營天河南部分商品住宅,在發展戰略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。
火紅的年代,火熱的激情。早年的工作經歷,給葉建新帶來了深刻的觸動。
開發區早期的建設者們,無論職位高低,都一心撲在工作上。當時大家的辦公地點都在西區管委會大樓,7-8層是管委會的辦公區域,而建總在5樓,有什么事情在一棟樓里就迅速溝通解決了。同事之間的關系非常融洽,沒有個人利益的計較,只有對事業的執著追求,只想干成事、干好事。這種精神,成為了他職業生涯中寶貴的財富,激勵著他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前行,不斷超越。
1990年,入職建總兩年的葉建新留影。圖片攝于廣州開發區東園賓館。1988年,東園賓館開業,是開發區第一家賓館。全景玻璃幕墻、旋轉樓梯、挑高中空大堂……當時這樣的設計十分前衛,讓人感受到開發區撲面而來的活力。現東園賓館已拆除。
90年代:“三頭六臂”與全員招商
1995年,國家繼續實施宏觀調控,壓縮基建投資規模,銀行信貸趨緊,開發區的工程建設和開發也遇到了新的難題,建總也必須快速調整戰略,煥發企業的新活力。
當年年初,建總召開“建總發展之路對策務虛(咨詢)會”,回顧總結建總前十年創業的成績和不足,研討了今后的發展重點,重點發展兩個規模——要加強招商引資,擴大工業實業投資規模與房地產業規模。
1億美元!這是1995年建總定下的超級招商目標。這幾乎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,要知道,全區一年的招商完成額也不過1億多美元。建總往年能完成3000萬美元任務已屬不易,如今要翻三倍有余,聽上去有些天方夜譚。
當然,超級目標的背后必然有非常手段。
建總全面革新了招商做法,首先改變過去由實業部單獨負責招商的做法,總公司在本部增設了招商工作部,在有條件的房地產等直屬公司增設招商科室,在香港設立了從事招商聯絡與項目跟蹤的敬德公司……
一系列對策和具體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,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。各種項目紛紛上門洽談、簽約,1995年成為建總招商引資的豐收年,合同引資額達2.4億美元,大幅突破了年度計劃目標,足足為前一年合同引資額的4.8倍。
同時,建總各業務板塊迅速發展,提出了“三頭六臂”的經營方向,即“三項主業,六項業務”,后來逐步成為集建設開發和物業經營管理、資產經營和投資管理、能源和建材生產、物流和進出口貿易等業務于一體的綜合型國有企業。
在全員招商的熱烈氛圍中,1997年,他被派駐前往開發區駐港公司,投身國企在香港開發房地產的業務中,工作了約6年時間,參與了許多項目的運作。期間,開發區曾在香港銅鑼灣購置了一塊地皮,計劃建造一棟大廈,作為對外招商的新窗口。可惜隨著亞洲金融風暴襲來,房地產暴跌,這塊地皮后來還是對外出售了。
發展的道路從不是一帆風順的。回望九十年代,建總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探索與成長,不斷實現巨大的飛躍,也經歷不可預見的波折。每一次挑戰,都成為了發展道路上的寶貴經驗,磨礪出建設者們攻堅克難的能力。
戰略轉型:穿越周期,初心不變
2003年,是集團發展的一個轉折點。
這一年,標志著戰略轉型的新開始:建總改制成立廣州開發區建設發展集團(以下簡稱“建設集團”),先后托管并重組整合了多家企業,確立了以“建設業務”為主營業務的發展方向,國有資產的投資運營效率和效益不斷提升。
隨著時代的發展,城市建設的步伐日益加快,對專業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。面對這一趨勢,建設集團更加專注于建筑領域的深耕細作,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服務質量,在保證項目質量的前提和基礎上,創下一個個“開發區速度”紀錄。
圖為廣州開發區第一體育中心(攝于2004年12月)。這是全區首個由國企投資興建的公共體育場館,是當時開發區規模最大、設施最齊全的綜合性群眾運動球館,占地面積19800平方米,場館建筑面積8000余平方米,共3層,室內外含有多個網球場、籃球場、羽毛球場、游泳池等。為了實現在區慶前落成,建設集團項目團隊親力親為,甚至親赴外地采購綠植,綠植送達項目現場后即時連夜開展栽種。場館從開始設計到投入使用,僅用時3個月,展現出“開發區速度”和建設集團人的“鐵軍精神”。
2017年區屬國企改革后,建設集團更名為科學城(廣州)投資集團有限公司,如今總資產超過1500億元,逐步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,產城綜合體更新改造、建設施工、投資運營,環保相關產業,現代金融和先進制造業為主營業務的發展格局。
隨著集團內部改革創新不斷深入,企業經營管理的體制機制活力得到激發,各業務板塊迅速聚攏一大批高素質人才,專業化、職業化、市場化程度大為提升,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,集團資產及業務規模持續快速攀升。
回首過去,篳路藍縷。展望未來,一往無前。
集團40載發展歷程,葉建新奮斗36個春秋,見證了集團主業在“變”與“不變”中穩健前行。
正是這些“變”的環境,塑造了集團“不變”的堅韌性格——面對市場的風云變幻,始終堅持“把事干成”的信念,以穩健的步伐穿越了風雨交加的歲月,迎接著每一個新的發展機遇。
【寄語】
時光荏苒,廣州開發區與我們的企業經歷了四十年的風風雨雨,不斷地創造奇跡,這正是一代又一代開發區人不懈努力的共同成果。對于個人而言,無論在什么崗位,都要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,有擔當,共同奮斗,積沙成塔。祝愿開發區和我們的企業越來越好。
——葉建新 科學城(廣州)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高級總監